开云体网官网专注于注塑加工,塑料加工,青岛注塑加工,青岛塑料加工,塑料注塑模具等.

25年专注于模具研发、设计、加工

客户案例

联系我们

  • 地 址:青岛市青大工业园棘洪滩街道河南头社区河南头路18号
  • 联 系 人:王经理
  • 电 话:0532-66020828
  • 手 机:18661680338
  • 邮 箱:wangmiaotian8@163.com
  • 网 址:www.0901w.com

钟志华:麓山巍巍汽车情

来源:开云体网官网    发布时间:2024-08-03 06:47:27

  知识产权的中高档汽车,大到车身,小到每个零部件,都由中国自主开发,各项性能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性能国际领先。

  车稳稳停住,驾驶员潇洒地走了出来。“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只可以给别人打工。这一个项目之所以取名为‘中气’,就是要为中国人争气!”短短数语,掷地有声。

  头发花白、面容清俊,这位不寻常的“驾驶员”,就是“中国高水平汽车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项目领衔负责人、我国汽车领域仅有的两位院士之一――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

  钟志华的“中气”汽车,此前已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等多个重大展会亮相,目前已顺利通过所有测试,并得到了长丰、上汽等汽车厂家的青睐,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翻看这位汽车院士的履历,16岁,跳级考取湖南大学;20岁,出国攻读博士;30岁,成为瑞典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43岁,执掌湖南大学帅印;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数年,他带领团队攻克类菱形汽车、月球车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普遍应用。有人说,研究汽车的钟志华,把自己和湖大带上了“快车道”,一路飞驰,一路收获。

  “创什么新、为谁创新?只有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才最有价值。”――钟志华

  这件被誉为“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新概念车”的作品,最初只是钟志华脑中的灵光一闪。但他抓住了这道灵光,从1997年到2001年,率领团队一步一步将其变成了现实。目前,该车型作为轿车平台已研发至第七代,还据此研制出了“四轮三轴”菱形月球车,成为中国登月工程的有力候选车型。2009年,作为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代表,月球车参加了“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成为一大亮点。

  鼓与呼的同时,他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们搭建起创新平台。2007年12月,钟志华面向湖大全校本科生贴出“招贤榜”,吸收他们加盟自己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高水平轿车自主开发能力建设项目”,并在项目内为其专设了“毕业设计团队”。“我希望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让他们尽早站上高起点,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钟志华饱含期冀。

  我们是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做国外一百年做到的事情……中国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钟志华

  要实现菱形车的产业化,必须根据车轮的菱形布置重新设计全部零部件,并达到最优匹配。这项工作究竟有多难,工作量有多大?钟志华常做这样的对比:传统汽车经过100年的历程,在整个世界众多单位的共同参与下,才使其各项性能达到目前的优化状态;而我们仅靠10年的努力,自力更生,已使菱形车的发动机结构、车身和底盘零部件设计达到产业化要求。整个团队的工作有多拼命,可想而知。

  与菱形车的“眼球效应”相比,钟志华的其他项目多少有些静寂无闻,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国产汽车的命运。

  1995年,刚由瑞典回到湖大的钟志华,就把视线瞄准了困扰国内汽车行业的“老大难”――薄板冲压工艺,即车身成型技术。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汽车车身模具多依赖进口。钟志华将自己在瑞典留学期间取得的突破性理论和计算方式运用到设计制造中,7年磨剑,终于开发了多项新技术,取得了多项独创成果。很快,这些成果应用于五菱公司、湖南同心实业等十余家企业,使一些国产模具合格率由50%提高到98%,不到三年就涉及新增产值逾3亿。

  2002年,“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式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钟志华升任湖大校长,不久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有史以来第二位汽车学界院士。我国首位“汽车院士”郭孔辉先生对他赞赏有加:“钟志华很有前途,不仅在技术方面造诣深厚,而且为人厚道,对自己要求高,是行业里出类拔萃的年轻人。”

  这位“探路者”迎难而上的劲头,早在求学时期就展露无遗。留学瑞典之初,导师列出17个研究题目供他选择,钟志华一笔圈定了导师认为最难的一项――汽车接触碰撞问题研究,“越难越说明它有价值”。

  “你见过在机场研究汽车零件的人吗?钟院士就是。”湖南三佳模具公司工程师雷增慧忘不了,2005年,为了替长安公司生产外销汽车模具,他们请来了钟志华。从此,稍有空闲,钟志华就行色匆匆地赶来指导研发。一天清晨7点钟,钟志华的电话叫醒了她:“你们把模具拉到机场来吧!我马上出差,还有些时间。”于是,几个人扛起大块的模具冲压件,奔到了机场停车坪。钟志华像在车间一样蹲下身来,对着模具翻看着、指点着,详细讲解,直到耳边响起催促旅客登机的广播声。

  同事和学生们感慨:一样的时间,钟老师总能把它利用到最大值。每次出差途中,钟志华不是掏出学生论文细细地看,就是和同行者讨论研究课题;在外地出差,他常常清晨或深夜打电话回课题组,并把随时迸发的灵感画成草图,传真给学生们;当选院士的那天,众多媒体在校园里守了一天也联系不到他,事后才知,他又心无旁骛地在实验室忙到了深夜……“就连春节他也没歇着,为了最新的项目,我们从始至终热线联系。有一天,没接到他的电话,我都有些不适应了”,文桂林笑着说。

  打动文桂林的是,“在还不时兴‘海归’的时候,他就回来了”。1995年,钟志华已经在瑞典站稳脚跟――成为林雪平大学终身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一些研究项目被几家大公司采用,并作为骨干和子项目负责人参与欧盟高科技项目;自己和妻子都有了绿卡,房子车子俱全。然而,他还是选了回国,回到了巍巍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

  回国伊始,钟志华又挤时间干了一件更出乎人们意料的事――直奔衡阳农村,研制适合南方水田使用的小型收割机。“在瑞典时,有一次当地电视台播放桂林山水的专题片,风光优美得令人陶醉,但是,很快镜头转到水田里农民耕作的场景,解说词深深刺痛了我:‘中国人比西方先发明锄头和扁担,但多少年后,他们依然在使用这样的农具……’我自小生长在农村,那一刻,我便立志:回家乡去,为父老乡亲们的耕作减轻痛苦!”回忆起那一幕,钟志华仍旧有些激动。

  于是,收割季节的南方水田里,常常上演这样一幕:一个打着赤脚的小伙子,爬上收割机专注地驾驶着,间或停下来鼓捣着某个部件,在小本本上飞快地记些什么;跳下收割机,洗净身上的泥水,他又钻进实验室,几个昼夜不见出来……好多次,正在地里的他接到会议通知,穿上鞋就赶往机场;回来后一下飞机,又直接赶到田头。

  就这样,从1995年到2005年,钟志华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研制出六代几十种型号超轻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样机,突破了我国收割机不能在深泥脚田作业的技术难关,获得两项国家专利。为了这个“计划外”的项目,他自掏腰包,将房产抵押贷款80万元投入研发,最艰难的时候,还拉着已在瑞典获得硕士学位的妻子为团队作了几个月的“全职厨师”。在他看来,“做农机具很艰难,肯定会占用我本行的科研时间。但能为农民和农村做些事情,总是值得的”。

  现在国家大环境很好,学校上下心一致,我们能让千年学府的火炬燃烧下去。”―钟志华

  “对钟校长,大家有种亲近的喜欢。”王学新念念不忘,每次和学生见面,钟志华总要问“吃得怎么样,住得舒心吗”,学生寝室楼下喧扰已久、令学生们不满的台球案,在钟志华发现后,就再也没再次出现过……“他是真把学生的事当成大事来办,再琐碎,也舍得花时间”。

  2008年早春,“湖南大学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落成。这个占地216亩的基地,是钟志华为提升湖南大学整体科研水平而倾力打造的全新平台。该基地将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动态组织人力和科研资源,提升学校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对此,全校科研人员充满期待:“以前,我们都是以学科为界线独立作战,体制理不顺,无法多学科协作。钟校长的这一举动对症下药,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多成果。”

  为了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钟志华在全校推行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创新人才理念。“一部越野车,只有前后四轮都有动力,才能征服坎坷路况。湖大培养的本科生,也应具备四方面的能力。”在这一培养模式里,四个轮子分别是综合素养、基础知识、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目前,湖大已建起“四轮驱动”所需的大规模工程训练中心,并将四种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在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在充满创新的汽车天地里,钟志华一路前行,稳健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