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大家好,我是曹敏,来自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我从事汽车设计已经20年了,设计过大概30多台概念车产品车,但今天我不想跟大家说太多我的设计故事,因为我是来一席开讲的第一个汽车设计师,所以想多跟大家聊一聊汽车设计背后的故事,和汽车设计师到底都在干些什么。
到去年年底为止,各位明白咱们国家汽车保有量是多少吗?2.17亿辆,意味着每6个人就有一辆汽车。
1998年,我起步做汽车设计,这是当时上海的街景。当时我们的祖国的汽车保有量是1300万辆。在街上你能看到公共汽车、出租车,或者是拉货的面包车、卡车,传统意义上的轿车并不多见。
而在我小时候,大概1970年代的上海,我们的祖国汽车保有量是57万辆,所以在街上能看到一辆汽车更是特别稀罕的事儿。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拖拉机修配厂,院子里有很多拖拉机,有那种大型的履带式拖拉机,还有小型的四轮拖拉机。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爬到驾驶座上,握着方向盘,想象自己在开拖拉机,感觉很拉风。
那时我们厂里只有一台汽车,就是这一个解放牌的卡车。我父亲大学是汽车拖拉机专业的,是发动机方面的专家,小时候我就坐在他的腿上,看他用工程师画侧视图的画法教我画车,先画保险杠,再画引擎舱、驾驶室。
那时候坐卡车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不过很快这种体验就被颠覆掉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坐了一次轿车,就是这种上海牌轿车,回来跟小伙伴吹了有半年的时间,因为之前认为车子里面应该就是大卡车那种“轰隆轰隆”的感觉,但坐在轿车里,没有声音,这么舒服,这么软,觉得特别神奇。
后来我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因为很喜欢汽车,经常会自己去画很多草图,觉得汽车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但毕业了也未曾发现国内到底哪能设计汽车。
直到我毕业之后第三年,才听说泛亚在招汽车设计师。当时泛亚是国内唯一能够做汽车设计的地方,我的兴奋可想而知,夹着作品集就跑去应聘了。
给我面试的是泛亚的第一任设计总监Zmood先生。他给我出了个题目,他说你是中国的设计师,那你为中国市场设计一款经济型的轿车吧,给你一个礼拜的时间。
我在上海图书馆泡了一个礼拜,绞尽脑汁完成了一本草图集,也能说是涂鸦集。我在第一页就写了十个设计概念。
当时城里的轿车大多数都是公务商务使用的,很高级,它跟低成本、跟经济性没有关系。
我觉得我设计的这辆车的用户一定是在城乡结合部,他们不光要坐人,还可能要拉货,所以这个车一定要多功能。而且为减少成本,门也得少一点,所以我提了减少车门的概念,提了多功能座椅的概念,然后还设计了可以拆卸的车顶。
我把作品集带到了Zmood先生面前,他看了半天说,你这个概念还不少嘛。我心一下就提起来了,然后他又说了一句,我们正在进行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给你出的这个题,内饰设计工作马上要开始了,希望你能尽快加入我们。
我的汽车设计生涯就这么开始了。当时的内饰设计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这就是Zmood先生当时交给我的他画的内饰设计的草图。
这里我想多说一句,今天我不想给大家看那种特别炫的渲染图、效果图,那是设计表层的东西,我很想给大家看的是设计的第一笔,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啥地方来的?这第一笔是从哪下去的呢?它到底为什么这样做?
比方说在这张图里面,它想体现的是什么?是一辆经济型的车,用一个特别简单又可靠的内部的骨架,用特别少的零部件尽可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上图中左上角的仪表板,后来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努力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的成果。我最早的工作,是从搞清楚有几个座位,坐几个人,几扇门,用什么材料开始的,我很幸运地遇到了早期的几位师傅。
这就是那时的我,右边的零件是收音机,设计、数模都是我完成的。后来需要做装车的样机了,我就跟工程师联系供应商报价,一问价格竟然要25万,几乎就是一台高级轿车的价格,我们想这可不行,还是自己做吧,于是我就开始学着去做快速成型、做简易的硅胶模具,然后去翻制样件。
其实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就是这样的,从最早的草图开始,设计师有机会自己去建模,自己去制作样件,甚至最后一起来组装这台车,这在今天的设计团队里是很难想象的。
因为现在的设计流程已经很清楚了,设计分工也很明确,年轻的设计师可能只需要专心地把他的一个环节做好就可以了,所以这对当时我们这些人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这是我们贴的第一张胶带图,研究车内跟车外的关系,还有零部件跟人之间的关系。这台车也是第一台全数字开发的车型,在当时的国内其实依旧很领先的。我们的团队大概有20个人,这一批人中的很多人都在后来成为了这个行业里面的支柱。
就在车子组装快要完成的时候,我被派到了美国去学习和培训,我最后看到的车子的状态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还有很多零件没有装上去。
到了美国之后,我在通用汽车的内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车子发布的消息,也看到了它最后完成的照片。我非常地兴奋,也很骄傲,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中国团队的第一台概念车,它叫麒麟。
我拿着这个报纸兴冲冲地跑到项目设计总监那儿,说这是我们设计的车,他看了以后沉吟片刻说,颜色还是可以的。现在看来确实是非常青涩,不过这是行业里面最早开始尝试跨界多功能的车型设计。
培训回来之后,我很想找到这辆车,很想看一下,结果同事说,因为这车反响很不错,后来就被拿去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看有没有量产的可能。这个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碰撞实验,而它的使命已完成了。
我特别地遗憾,但是心里也感到很安慰。因为这台车为当时我们这群人打开了汽车设计的门,知道了原来汽车设计的流程大概就是怎么一回事。哪怕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当时走过的每一步都仍然非常有意义。
说到验证这件事情,麒麟是一台概念车,如果是产品车,它的验证会更加地严苛。从设计完成以后,你要考虑各种各样安全的因素和碰撞的法规。
在验证的阶段,要进行三高实验,高温、高寒、高原。它要能经受得住在吐鲁番环境和温度52度的暴晒,要能够到黑河去经历零下30度的考验,而且是同一台车。
现在开发一台全新汽车的周期大约是四年,再加上销售周期,一台车差不多要卖五年的时间,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你今天画的这张图到八年或者九年以后,大家还要能够喜欢它,还要觉得它是有价值的,这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怎么样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怎样才能创造出这么有生命力的汽车设计呢?我的一个信条就是,要想知道未来就要了解过去。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汽车设计其实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台车是丰田汽车最早的一台轿车,叫作AA,是1936年完成的。
大家可以跟下面这台车做一个比较,这台车是克莱斯勒的Airflow,它旁边的是火车头,能想象这辆汽车的尺寸还是很大的。
当时的日本汽车设计处于一个萌芽阶段,社会上有很多的需求,但是进口车又大又贵,不是非常地适合日本,于是像丰田、本田都纷纷涉足了汽车产业。这是他们设计的第一台大轿车,但是造出来以后销量不是很好。
事实上他们发现,在当时的日本人们需要的是另外一种车,能够帮他们拉货、能够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的车,所以他们后来就把重点放在了卡车的研发和生产上,这个传统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战后。
丰田从战后到1955年,一直主力生产的是运货的卡车以及四驱车,因为那时候的日本道路状况特别差,在一片废墟中重建,人们更多地还要这样的车型。
这是1955年丰田再次推出的一款轿车,皇冠RS,你们可以看到跟战前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的人们非常地清楚,他们的资源是很匮乏的,他们不需要很大的空间、过度的装饰,但是车子要足够的精巧,能够去满足他们在美学上的一种诉求。
这款车型小巧又非常地节油,而且日本车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以后可靠性也有所提升。所以精致小巧、高效节油,再加上可靠,逐渐就成了日本车的一种内在的设计属性,而这种属性是从日本本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为它日后在世界各地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这个成功有一个契机,就是1970年之后的石油危机。当时的美国汽车市场是非常繁荣的,那种又大又强壮的车型很受欢迎。
但油价的飙升使得人们开不起这样的车了。同时在美国的社会上掀起反战反传统的思潮,所以一时之间,这种大而耗油的美国车变成了腐朽、落后、传统、保守的代名词。
那当时的雅痞开的是什么车呢?是像大众的甲壳虫,本田的思域这样的车型,它们成了品位的一种符号。这个时候,日本车的精巧、节油、高效,一下子就成了它生命力的源泉。
有生命力的汽车设计是什么样的?它应该是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它应该是植根于文化,从一个社会环境的土壤里面一步一步生长出来的,当这样的种子在其他的环境中也碰到合适的土壤时,它一样也会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这就是汽车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去创造这样的价值。
汽车设计师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贡献疯狂的创意和美。这几个是195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车型,那是汽车设计师的黄金时代。因为市场蓬勃地发展,战后人们的情绪非常地乐观,经济非常地繁荣,大家都想拥抱变化,因此涌现了各种不一样的设计。
如果今天采访一个汽车设计师,问他最想穿越到哪个时代,包括我在内都会说那就让我们回到五几年吧,可以去做各种天马行空的设计。
这些疯狂的创意的源头在哪里呢?汽车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得回到这台车,就是福特的Model T。
这台车是亨利·福特一手设计出来的。Model T的外形很像一辆马车,大家也知道,汽车最早就是从马车演变而来的。亨利·福特曾经有一句名言就说,如果你去问马车的用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Model T核心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用尽可能少的零件,尽可能标准化的设计,使它可以低成本高速度在流水线上大批量地生产。它使得汽车从当时4000美元的富人的玩具,变成了360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当年美国福特员工一年的收入。Model T在它19年的生命周期里一共卖了1650万辆。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这张图,黑压压的一片,你们可以想象一下,老百姓有了这些车,就可以不用再住在市中心,可以住到郊区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统统都发生了改变。
亨利·福特还有一句名言,他说Model T,想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我只做黑色的。这也是他另外一个设计思想的体现:极致的标准化。
这台车一直卖到了1927年。其实在这一天之前,汽车更多地是由商人、由工程师、由发明家来设计的。1927年发生了一件对我们来说挺重要的事情,就是第一台由汽车设计师设计的车出现了,就是这台LaSalle。
大家想象一下,在1650万辆黑色的一模一样的Model T中,突然出现了一台这样的车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车子那么低矮,在引擎盖上有一个亮闪闪的装饰,车身还有这么漂亮的颜色,而且颜色是可以定制的,你可以自己去选择,不再都是黑色的,连车胎的侧面都可以是白色的。所以这台车一出现立即引起了轰动,也为汽车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篇章。
这台车的设计师是谁呢?就是这一位Harley J. Earl,我们汽车设计师这个行当如果要盖一座庙的话,木匠供鲁班,我们就得供他。他在好莱坞长大,年轻的时候为好莱坞的明星设计了很多定制化的车型,非常有才华。
通用汽车看中了他的才华,把他请去了底特律,于是诞生了他的第一个作品,就是LaSalle。但他的梦想远未止步于此。
1938年在纽约的世博会上,“未来梦想”这个展馆里面展出了一个高速公路的模型。人们坐在展馆的二楼,俯瞰30年以后未来城市可能会是什么样子。高速公路连接起城市、乡村、机场、火车站,而在这些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将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道路上应该跑着什么样的车呢?到了高速的时候,车的迎风面积直接影响空气阻力,所以车子要变低,变长。因此它看上去可能不再是之前那种高高的样子了,而可能是像下面这辆车这样。
这辆集疯狂的创意与美学于一身的,就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概念车,Y-Job,设计者仍然是我们的Harley J. Earl先生。
能够正常的看到这台车跟之前的LaSalle又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它的车身采用了一个整体式的设计,已经没有分体式的部件了,然后更加低矮,更加平整。设计强调了横向的线条,使得车子即使停在那里也有一种速度感。
车灯大家能找到吗?它的车灯是隐藏式的,使用的时候可以翻折出来。而门把手采取了一个嵌入式的,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特斯拉或者某些跑车的嵌入式把手差不多,而这个概念早在1938年就已经出现了。
另外它采用了弧形的玻璃,所以Y-Job就是为了速度而生的,技术的基础就是空气动力学。这台车开启了速度美学车型的先河,但这个梦想到真正实现还需要过大概七八年,要到二战之后。
二战之后人们对于飞机,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膜拜也展现在了汽车设计上。这三台车装载的都是火箭用的推进器,涡轮喷气发动机,这些车翅膀稍微大一点就直接可以飞了。这是Firebird概念车,一共做了三台,号称是四轮上的火箭。
但是千万不要站在这台车的后面,因为它喷气式尾管的温度高达677度。它的速度在当时能达到惊人的160公里每小时。而且Harley J. Earl还设想了一个自动驾驶系统。这台车最终没有量产,但是自动驾驶这颗种子自此埋了下来。
对航空元素的这种膜拜也反映在装饰配件上。这台车的引擎盖上有一个小小的立标,这个立标放大了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从战斗机的机炮瞄准镜得到的灵感。所以说美学的变化跟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这是来自欧洲的汽车E-Type,是一款非常漂亮的车型,也是在五几年出现的,大家可以看到它也非常地低矮,有一点飞机的影子。
说到汽车的美学,这台车大家都认识吧?在大家心目中,这台车是什么的代名词?上一代的出租车、简单平实的代名词?但这台车在我小时候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的,这台车它只比我小一岁。
我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这台车,桑塔纳,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看到它的印象,一辆深灰色的车,保险杠和窗框竟然都是黑色塑料的。它的车身看上去非常坚硬,看上去很高级。
为什么我当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其实现在想想也很简单。在70年代之前的车型都是圆圆的,保险杠是镀铬的亮闪闪的,而黑色的塑料件在当时就是最新的材料,这种硬边的钣金工艺就是最新的工艺,是人们见所未见的。
一个车美不美,其实不是我能忽悠大家的,也不是因为它得了一个什么奖,或者没得一个什么奖它就美或者不美了。评价一辆车美还是不美,其实就像吃一道菜一样,就是你喜欢不喜欢,你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如果一定要从汽车设计师的角度,很矫情地来跟大家解释怎么去欣赏一辆车的话,首先你要从远处看它的比例,看它的线条,再从近处观察它车身上的主题,它的细节,然后你还要体会它的意境。
但是真的没那么复杂,其实就是第一感觉。也许就是当这辆车缓缓驶过你身边时,某一个角度的阳光照过来,车轮忽然之间一闪一闪,可能就是你看到这一瞬间的时候心里产生的那种感受。
上个月我去美国出差,正好赶上了民间发起的一个节日叫作Woodward Dream Cruise,是底特律很大的一个活动,也是美国全国性的一个活动。全国的汽车爱好者会把自己收藏的经典车型开到Woodward这条大街上,大概有十几公里长,大家在某一个周末约好了就在这里开着车兜圈。
车友把自己的车停在路边,一起聊天交流。拖家带口的男女老少,搬着小板凳、小椅子,扎着帐篷,喝着啤酒吃着烤串,在一旁看车怎么开,特别地美国,特别地乐呵。
我这次去正好遇上了设计部的同事,我们开完会他就说大家约好了,要一起把自己收藏的车开到现场去,你也来吧,于是我就挤进了这台车。
这台车是1962年的一个Camaro,已经有50多岁了,状态还特别好,非常漂亮。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些车子很多已经60岁、70岁了,是怎样的动力驱使着大家收藏这样的车,然后花这么长时间把它打磨成这样一种状态,每年再像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一样聚在一起?恐怕就是那种美吧。
当你看到这样的车子,即使你用最挑剔的眼光去看它,你都会觉得,哇,这个好有意思,会不由自主地去喜欢它,很愉悦的这样一种感受就出来了。
我又在想,在这些车背后,其实哪一辆不是从一张涂鸦的草图开始的?每一辆车后面不都是有那么一个人,那么一群人,那么几个想法,才有了这些车吗?再看看我们身边这两亿多辆车,可能后面都有这样一张草图。
这张就是我五年前做那台概念车的时候画的。我看到这张草图时也会想起,当我把它给我们团队看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有点像当年我接过Zmood先生那张草图时的感觉,有点困惑。
好在每一次我们都走出了这种困惑,每一次都把车完成了,然后放到了车展,放到了展厅,放到了我们的用户的面前。
今天大家离开剧场的时候,也许有的人是开车来的,这台车也许也是由某一个涂鸦变成的。当你走向这台车,看到这台车会心一笑的时候,也许就是你跟这台车的设计师,也许是我,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